“东京河南建业冷门击败广岛三箭,实现赛季首胜,士气大振,东京到河南建业冷门击败广岛三箭,实现赛季首胜,士气大振了。请在东京下车的旅客准备下车。”听到亲切的日语报站声,我本能地拿出手机,给约好一起去皇居转悠的友人打下一串信息:
“我到了,还在原敬那里见啊河南建业冷门击败广岛三箭,实现赛季首胜,士气大振!”。
所谓“原敬那里”,指的是1921年11月4日、日本第19任首相原敬遇刺身亡之处。原敬当时从国会出来,准备乘火车去开一场党务会议,但刚从丸之内南口出口附近走进来,就被一名铁路职工用匕首刺穿胸口。如今原址附近悬挂了一个牌子,陈明事件原委,从丸之内南口走进去左手边就可以看到。
·FBE·
东京站
| 原敬遇难现场马赛克艳照门(大雾)
东京站规模实在太大,如果不约个具体地方就很容易晕头转向。普通人一般首选“银铃”(八重洲地下中央口)、“动轮广场”(丸之内地下南口),穹顶(丸之内北口)等等。而对于我等历史宅来说,“原敬那里”无疑也是个冷门却很方便的选择。
●
银铃
●
从东京站走出来,抬头一看,丸之内中央口外面正悬挂着日本与德国两国国旗,估计是德国换了大使要去面见天皇。
也不禁想到,当年东京站始建之时,一名德国人也提交过自己的设计,若全盘按照他的想法,恐怕东京站今天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东京站,始于“停车场”
1872年10月14日,日本近代以来第一条铁路通车运营,起止点是新桥至横滨。
由于横滨是国际航运码头,即便是政府官员与商界头脑,出国一般也都要乘坐这条铁路。所以在时人心目中,新桥站便是“东京站”的代名词。
新桥站 before 关东大地震
不过恰似中国京津高铁为京沪高铁做技术准备一样,新桥-横滨铁路也只是日本建设铁路的“试验线”,政府最终目的是要建设一条从东京通往大阪的铁路。
传统而言,从东京到大阪有两条公路,一条是沿着海岸线的东海道,一条是进入山路的中山道,政府最初的想法是要发展内陆经济,军方也认为选择海边容易受到外国列强攻击,所以中山道便成了“东阪铁道”首选。
JR 东日本中央新干线萧西之水
这便是日本目前在试运行的中央新干线,路径与东阪铁道类似。
然而1877年西南战争爆发,政府财政恶化,日本被迫将铁路修建方针又“官设铁道”改为“民营铁道”。于是日本第一家私营铁路——日本铁道会社开始承接中山铁道项目。
由于项目建设需要,日本铁道将东京地区的首发站放在了上野,并在1883年开通上野-熊谷铁路,这就使得东京两条铁路朝着西南、东北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修建而去。
两条铁路各自延伸着:1886年,政府决定放弃中山铁道,而是沿着既有的新桥-横滨铁路延长,并在1889年7月开通了新桥-神户铁路(东海道本线)河南建业冷门击败广岛三箭,实现赛季首胜,士气大振;另一方面日本铁道也继续延伸自身线路,并在1885年开通山手线的赤羽-品川段、1889年9月开通东京-青森铁路(东北本线)、1903年开通山手线的田端-池袋段。
还不算完。同一时期成立的甲武铁道会社、总武铁道会社也各自修路:甲武铁道向东京西面修路,1889年4月开通新宿-立川铁路,1895年4月向市中心方向延长至饭田町(中央本线);总武铁道则向东修去,1904年4月以两国为始发站,开通总武本线。
于是东京就存在新桥、上野、新宿、两国四个始发站,且始发站之间没有铁路联通,部分地区还要靠马车运行,十分不便——政府统筹也由此而生。
“铁道须连接新桥、上野两停车场线路,在锻冶桥内及万世桥北设置停车场。 ”
早在上野站建立以后,东京市政府就在1884年11月14日向内务省打过报告。所谓“停车场”并不是停放汉语“汽车”之场,而是停放日语“汽车”(火车)之场。在停车场之外,东京方面希望在新桥与上野之间修筑高架铁路,并在锻冶桥(八重洲)设立高架站台。
提案在日本高层争执很久,直到1890年9月17日内务省才批准。不过计划稍有变动,“停车场”不再设置于锻冶桥与万世桥,转而设置在皇居附近的“永乐町”。这一带在江户时代是大名宅邸,明治强拆以后变成了陆军练兵场,拱卫京畿。
不过到了19世纪末期,日本政府已经逐渐安定下来,没必要在市中心保留庞大军队,更何况官衙太多还妨碍交通出行,甚为不便。于是政府下令将兵营移往郊外,“永乐町”也改为“丸之内”,预定为“中央停车场”。
站房,是和是洋?
地方是定下来了,但怎么设计依然是大问题。
日本虽然已经修筑不少铁路,但如何在既有线路容量之下、通过一个总站来连通不同铁路,依然是一门崭新技术。没办法,日本只好请来设计过柏林高架铁路的德国铁路建筑师赫尔曼-卢姆肖特尔(Hermann Rumschöttel)来帮忙设计。
根据柏林案例,卢姆肖特尔很快设计了一套完整交通方案:从上野到滨松町建立一条砖制拱桥,越过中间繁华的市街地带,最终不仅与新桥连接,还可以让新宿、池袋、上野、新桥铁路形成闭环——这也正是如今山手线的原型。
根据这份提案,日本铁道在1893年8月5日申请上野-新桥段的高架铁路建设许可,由于中间有甲午战争(1894-1895),提案拖到了1896年2月4日方告通过,费用为350万日元。
卢姆肖特尔在申请成功以后回国,日本便在1898年又聘请另一位德国人弗朗茨-巴尔策(franz baltzer)担任设计师。
巴尔策到来以后,对日本文化颇为喜爱,当他看到东京正在拆毁日式建筑、模仿西方建筑大兴土木,便觉得应该为日本人提个醒。在他的设计之中,东京站的站房虽然采用砖瓦垒砌,但顶盖却采用日本传统的城郭与寺庙风格。
巴尔策方案的东京站
不过对于欧化时代的日本,全国都在对传统建筑搞拆迁,这种提案自然难以得到接纳,甚至被揶揄为“红发岛田髻”。
“岛田髻”是日本女性一种传统发髻,如果一位西方红发女性竖起“岛田髻”,自然感觉很违和;而如果用红砖瓦来砌出一个日式建筑,也会感觉很怪——日本最终在1903年更换了本土设计师辰野金吾。
辰野金吾
虽然换人,但辰野金吾并没有全盘推倒“红发岛田髻”,反而是将巴尔策提案里提出的“皇室入口”,“纯客运站”等理念加入了自己的设计之中。1904年,辰野金吾用了不到半年时间就画出了一份设计图,全长近300米,建筑费用大概在42万日元左右。
经过日俄战争(1904-1905)胜利,日本国民士气大振,同时伴随着1906年开始施行的铁道国有化战略,东京站预算也节节攀升,最终达到250万日元左右。辰野金吾大为振奋,便进一步将站房规模扩大,乃至引入当时在日本还比较昂贵的钢筋结构,减少砖瓦使用量,进而保证了较大的室内面积。经过十余年反复设计,东京站设计方案终于在1910年敲定。
设计过程耗时漫长,但一投入施工就很快了。
1909年10月开始,八幡制铁所与石川岛造船所开始制作钢筋,并于1911年全部制作完毕。而在其中,1910年8月东京站现场正式开工,1913年5月完成墙壁结构,水电暖等工事则在1914年12月全部完成。
1914年12月18日,东京站开通运营。大正天皇虽然因即位大典在即而未能到场,但当时刚刚攻克德占青岛港的陆军中将神尾光臣却恰好凯旋,铁道院便邀请他成为东京站的特邀嘉宾。
1914| 东京站开业仪式
完成时分,东京站本站共有地上三层、地下一层,建筑面积约7800平方木,长约335米,最高点(除避雷针)约34.MK体育8米。使用砖926.5万块,混凝土28843万樽,花岗岩83395块,铁材3500吨,木材18200尺,作业人员近75万人。
全体算下来,东京站建设一共花了5年7个月,对于首次修建如此庞大工程的东京而言,已经算是很快的“日本速度”了。
↓多摸会儿二维码,看小萧乱弹日本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