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象铁力隆佑撼岳阳坤都,给予强劲对手,一直是中国艺术铁力隆佑撼岳阳坤都,给予强劲对手的气脉。
因为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铁力隆佑撼岳阳坤都,给予强劲对手,拥有无数大山大川、大江大河、大草原大沙漠,拥有磅礴的昆仑之气、太行之形、高原之象、长江黄河之势,自然界本身就具备雄壮辽阔的大气象,反映这种客观存在的艺术作品,自然会蕴涵大气象。
因为中华文化自源头始,就崇尚崇高正大之美。崇高正大之美,是中华美学精神的特色。《易经》早就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借助赞美天地运行之道,倡导刚强劲健、奋发进取的精神和博大厚重、包容万物的品德。《诗经·大雅》吟咏“崧高维岳,骏极于天”,是对大自然伟大崇高之美的赞颂。庄子也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且进一步证实上古圣贤对天地大美的高度认知,说“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黄帝尧舜之所共美也”。春秋时期,钟子期赏俞伯牙琴声,赞曰:“巍巍乎志在高山,洋洋乎志在流水”,巍巍洋洋,即为大气象。《左传》记载,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扎在鲁国观赏舞乐的评论:“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见舞《韶箾》者,曰:德至矣哉!大矣,如天之无不帱也,如地之无不载也!虽有盛德,其蔑以加于此矣。”此后,历代先贤圣哲、仁人志士莫不以崇高正大为美。在这种美学精神指引下,诞生了无数气贯长虹的文艺作品。
因为中国是一个数度雄踞人类文明顶峰的大国,曾经创造了浩如银河的灿烂文化。中华文化的大气象如同厚重、坚韧的脉搏,自古至今,穿行数千年,泱泱浩浩,气势恢弘,雄视四海。从儒家将“修身、治家”与“治国、平天下”融为一体,意境高远,气魄高迈,到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气吞万里;从汉武辟丝绸之路,荡平匈奴,经略西域,沟通东西方交流,到大唐缔造最辉煌巅峰,长安成为全球最庞大最繁荣最开放最时尚最具魅力的城市,令世界仰慕倾倒;从四大发明领跑全球,到郑和七下西洋,开世界远航之滥觞……天不生中华,万邦仍长夜,一个伟大古老民族创造的灿烂文明光耀世界、引领人类。仪态由天成,风范自古来,大气象,是这个伟大民族与生俱来的天质!
然而,随着国势的兴衰,这种大气象时隐时现,特别是近代以来,国势衰败,雄狮沉睡,气脉衰微,伟岸不再。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当一个新时代开启,必有许多相关的思想文化现象应运而生,这里面包含着人们的思想方法、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视野、胸怀、品格、气度等,这些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气象,如同西方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文艺复兴运动开始,于是有了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等一批伟大画家以及他MK体育们创作的《蒙娜丽莎》《大卫》《西斯廷圣母》等不朽名作。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巨轮调正航向,扬帆远航,开启了气吞山河的伟大征程,一个崭新时代开始了。
当一个伟大国家向一个伟大目标前进的时候,总是要创造惊天动地的伟大业绩。短短三十多年,铁力隆佑撼岳阳坤都,给予强劲对手我国无论经济领域,还是科技、文化领域,都展示了一系列大手笔,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建造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大型工程,制造了一系列大国重器,创造了数不清的世界之最。这是波澜壮阔的时代巨变,是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大国崛起,气韵旋动,气势非凡,气度恢宏,处处呈现澎湃壮阔的大气象。这些大气象,或挺立于摩天大厦,或飞翔于登天探月,或纵横于千里高铁,或绵延于万里海航,或挥洒于奥运赛场。作为一个画家,若感悟、领略到这种大气象,必然为这种大气象所震撼、感动,必然心潮激荡,灵感飞扬,必将传之于笔端,倾泻于纸之上。
“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这个伟大时代,朱全增笔下那些氤氲着大气象的优秀画作应运而生,如同一波波昆仑长云,横空出世,漫天奔涌。云从龙,风从虎,这股大气象,是大国崛起的气势在艺术领域的必然折射。
正气高扬
花鸟画,本呈脂粉气,或清丽婉约,或娇艳妩媚,或淡雅秀谧,或烂漫活泼,在大多数花鸟画家的笔下,牡丹、荷花、梅花、木兰、紫藤、葡萄、芭蕉、绣球、春笋、木棉、枇杷等物象,往往被赋予佳丽淑媛形象,而通观朱全增的花鸟画,尽管也有小鸟依人,也有蜂飞蝶舞,也有纤箩曼转,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他将这些花草树木画成一尊尊伟岸须眉,阳刚之气四溢,一股通天拔地的浩然大气贯穿始终,如大河奔涌,如长风经天,如云蒸霞蔚,如昆仑出世,成为他作品的主体风格。
伟哉壮哉
高秋图
其代表性作品,如描写木棉的《伟哉壮哉》《壮气高冠》《玉蕊仙葩别样红》,描写石榴的《高秋图》《累累硕果唱大风》,描写梅花的《正气高扬》《民族精神》《玉树琼枝倚素装》《瑞雪》,描写枇杷的《香染九垓》《五月枇杷醉江南》,描写紫藤的《紫气东来》,描写荷花的《大塘放歌》《秋水淡淡》《大塘荷韵》,描写芭蕉的《雄踞南天》等,大都壮气高贯,仪态雄浑,意境阔达,苍劲磅礴,无不呈现出庞派、宏阔、高迈的大气象。
紫气东来
雄踞南天
岁月铸老柯
娇艳可人的花鸟画何以画出大气象?早在2005年,画家王承典在《长锋激情歌大风》一文中,对朱全增与前人的师承关系、朱全增画风的源起,早已做了透彻的分析;著名将军作家李存葆对朱全增绘画中关于线的运用,做了深刻点评;著名作家、评论家郑竹三对朱全增绘画的构图法式、笔墨技巧也做了详细解读,都分析的很到位,然而,朱全增作为一个著名花鸟画家,除了笔法老辣、线条遒劲、墨彩精到、构图合理等高超的基本功夫之外,还有什么奥妙?
构成艺术作品风格的因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技术因素,二是思想因素。我在通观朱全增的代表性作品之后,首先感受到的是其特色鲜明的“三高”技法。“三高”技法构筑了作品的大气象。
壮气高贯
一是高位截图,大胆取舍。懂得取舍,既是智慧,又是胆识,有所舍弃,才有所取得。能够大胆取舍,这本身就是一种大气魄。朱全增代表性作品大部分取材于高大乔木,如木棉、枇杷、荔枝、毛竹、石榴以及向高处攀缘的紫藤、葡萄、葫芦、凌霄花等,在描绘这些植物时,大都采用高部位截图的方式,将视觉对准所表现物象的主体部位,“抓住一点,不及其余”,果断抛弃次要部位,抛弃过渡、铺陈与周边氛围渲染,直奔主题,一剪截出,取其精华,从不拖泥带水。
瑞雪
所截取的主体部位,必定是最灿烂、最炫目的部分,如同摄影一样,把最能表现主题思想的主体物象果断拉近,充分放大,创造出横空出世之感,最大限度地展示主题思想,达到了淋漓尽致的效果。如描绘木棉的《伟哉壮哉》《壮气高冠》,描绘梅花的《民族精神》《瑞雪》,描绘紫藤的《紫气东来》,描绘枇杷的《五月枇杷醉江南》等,不画基根,不画末梢,也不画整体,而是从高空截取一段枝干最雄壮、花朵最烂漫的部位,以夸张的笔法放大出来,将局部呈现的沧桑美、遒劲美、雄壮美、雍容美、伟岸美进行集中渲染,集中展现,宛若长虹经天,又如烟花高空爆绽,万众仰望,令人震撼!
五月枇杷醉江南
二是高仰视角,重心上移。为了表现“景深”,在物象布局上,西画用透视法,中国画用“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三远法”中的“远”,实际上就是用层层递减墨色的方法达到“远”的效果,而朱全增在布局物象时,既没用西画的透视,又没完全用中国画的“三远法”,而是通过重心上移的方法,构成了自己的视角——高仰视角。这种视角,不刻意强调“景深”,只是将物象的主体、焦点布局到画面的上方,凌空着笔,型重色厚,吸引人的视线,形同高山仰止,让人充分感受画面的宏大气象。不用说木棉、梅树、枇杷、翠竹、荔枝等高大乔木通过高位截图法引人仰视,那些附着于地表的草本植物,如荷花、绣球、菊花、水仙、剑兰、蟹爪兰、鸡冠花、蝴蝶梅等,现实生活中无不在人们的俯视之下,而在朱全增笔下,则通过高仰布局法,无不昂首云天,呈现出一股强烈的蓬勃向上的力量。
大塘情思
如《大塘情思》中一塘荷花,均平面摆放,通篇一样大小,而将花、鸟重点布局到上方黄金分割位置,高而不远,令人仰观。就连扁豆、丝瓜、南瓜、葫芦、葡萄、凌霄等藤蔓类植物,在朱全增画中也通过几根稀疏的竹竿架起,使下方虚空,把物象主体置于上方,重心上移,仿佛高耸入云,让人仰视。如《篱上紫云结馨香》将紫色扁豆和黑色叶子密集布局到右上方黄金分割处;《秋来美景多吉祥》将三实两虚五个大南瓜置于画面上方,下方则用一个南瓜衬托,形成倒三角,让人产生仰望感;
大南瓜
《金风玉露》将绣球花的重心上移,产生了高耸入云的感觉。在现实生活中,梅花难觅参天云枝,而朱全增笔下,所有的梅花都横空而生,仿佛天上涌来,都具有“开张天岸马”的气度。
金风玉露
铅华洗尽著春风
在主体物象布局上,朱全增一般不刻意强调“景深”,但不是说他的画面中没有“景深”,而是有其更简洁、巧妙的景深设置法,即通过淡墨淡彩在画面的空白处作简单的横向涂抹,便制造出云横万里、天高云阔的效果,展现出高仰辽阔的大景深。他笔下的花木在这种大景深的衬托下,皆有“天上碧桃和露种,日边红杏倚云栽”之气象,横空出世,伟岸高逸。
玉树琼枝倚素装
三是高度夸张,饱和布局。夸张即艺术,不夸张就没有艺术。事物之美,在夸张中得以强化,在夸张中得以感人。高超的艺术家,无不将夸张手法运用到得心应手、随心所欲的境地。朱全增的花鸟画是写实的,但又不拘泥于具象的真实(即生活真实),而是上升为艺术真实。在他的画中,对物象进行大胆夸张,使物象丰盈饱满,极具震撼力、感染力,尤其是对乔木类的树干,在布局上均极尽夸张,使其占据画面的大部分,有的达到三分之二以上,如木棉、梅花、枇杷、石榴、毛竹等乔干植物,其主干在画面中均占据较大比重,造型肥硕、丰满,充分展现了树干的雄壮、巍峨、浑厚、苍劲,最典型的如《壮气高贯》中壮阔的木棉树干几乎布满画面,宛如英雄挺立的胸膛;《地涌金莲》中金莲杆粗壮肥硕,占据了一半的画面;
地涌金莲
滴水观音
《滴水观音》的躯干、《香染九垓》的枇杷树干等,均以其肥硕、粗壮的树干而生成震撼力!他所描绘的梅花树干无不雄壮肥硕、苍劲有力,《玉树琼枝倚素装》为四尺对开竖幅,画了一截半身老梅树干作为背景,呈对角线布局,仅仅半身树干就占了画面近半,苍壮的树干老鳞斑驳,皴纹密布,宛如一面巍峨悬崖。朱全增笔下的树干大都与这一截老梅树干一样,刻满沧桑,如同从遥远的历史中走来的老人,而在苍老的树干上,则盛开着蓬勃旺盛的生命之花,生机无限,生生不息。这幅老梅着新花图,似乎隐藏着一个伟大古老民族的身影,集中充分反映了作者的美学思想。
民族精神
画无气韵,如人无气息。气韵何来?来自浪漫主义情怀,而浪漫主义的重要手法是大胆的夸张,“燕山雪花大如席”“白发三千丈”“黄河之水天上来”等千古名句之所以大气磅礴、气贯古今,就是夸张出来的。在朱全增的代表性作品中,无不洋溢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情怀。极尽所能地放大物象之美,对人的视觉实行“饱和攻击”,正是他的绝招之一。比如,作为地表性植物的牡丹,在他笔下无不叶少花多,无不花冠硕大,硕大的花冠不仅充满饱实的量感,而且在画面上占有较大比重,以极具夸张的手法,充分展现牡丹的雍容大方之美,最典型的是《一枝红艳露凝香》,一支超大的牡丹花冠高高挑起,让人充分领略“花重锦官城”之重。以浪漫主义的情怀与手法,大胆想象,大胆用笔,大胆夸张,一枝一叶,皆气韵纵横。
一枝红艳露凝香
艺术风格的形成,不只是技术因素,更重要的是思想因素。读完朱全增的代表作,一幅幅巍然屹立、伟岸雄浑、昂扬高蹈的形象在脑际萦绕,宛如一天长虹,自始至终,浩气荡漾。这股浩气,仅仅靠技法是不能够表现出来的,必须从作者的思想情感上找源泉。
仔细分析朱全增的成长历程和个人情怀,可从中找到明确的答案——儒家情怀酝酿了作品的大气象。
大塘新韵
朱全增出生在沂蒙地区,从童年到少年,在贫瘠落后的莒北农村饱尝生活的艰难,深切感受了国贫民穷的苦涩酸楚。沂蒙地区自古多圣贤,是受儒家文化影响最厚重的区域。忧国忧民,心怀天下,是儒家知识分子的情怀。从少年时代,朱全增就受沂蒙地区著名的书法家、“莒县六老”之一的王玉宽老先生的教诲。王玉宽老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他把自己浓厚的儒家情怀灌注到朱全增幼小的心灵。同无数忧国忧民的中华儿女一样,憧憬祖国繁荣富强,憧憬民族美好未来,成为深植于朱全增心底的浓厚情结,当这种情结不能了却时,便转化为对辉煌历史的重温,于是,回望大唐巅峰盛世,赞叹祖先煌煌伟业,便成为一种逆向憧憬情结。
香染九垓
在这种逆向憧憬中,又无可避免地历览这个伟大民族在创造了文明的巅峰之后所经历的风雨,所遭受到挫折,尤其是近代以来的斑斑血泪史,深深地刺痛着他。一边是甜美的逆向憧憬,一边是痛苦的扼腕叹息,两种感受交织着、激荡着,涌起了心中的壮阔波澜,汇成了笔下的风起云涌之势。最能倾泻此种情怀的,是那一幅幅气势恢宏的以“大塘”为题的系列作品,如《大塘放歌》《大塘秋歌》《大塘颂歌》《大塘情思》《大塘新韵》等等,宛如一阵阵狂波巨澜,震撼心岸。大塘,谐音大唐,这是对民族辉煌史的逆向憧憬。
唐宫汉阙舞宾纷
然而,朱全增没有完全沉湎于大唐盛世的美好梦境中,他的“大塘”系列中极少有悠悠碧水、田田玉叶、亭亭红莲、蜓飞鸳游的升平景象,大多是秋霜冬雪下的凄冷、迷蒙、苍阔,在灰色的天、灰色的水、灰色的冰中,挺立着密密麻麻的褐色枯梗、枯叶、枯蓬。最具代表性的是《大塘放歌》,辽阔的大塘中,挺立着密集无边的枯荷,正经受着暴风雪的侵袭、肆虐,画面一派严酷凄迷。面对如此严酷的环境,作者却用“放歌”点题,充分展现了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闪耀着对美好未来的强烈向往。画面上,风雪凄迷,而没有悲凄的气息;荷梗折断,而没有屈服的意象;风雪打歪了荷叶,而没有倒下的态势。
秋水淡淡
一枝枝,一片片,无不宣示:枯,是绿色的休眠;褐,是历史的肤色,生命有更替与轮回,历史有相似与重演。虽然满塘枯褐,断梗残叶,但不让人觉得是一塘死荷,不让人觉得生机已经灭绝,而感觉是一塘铁梗铜叶铸成的顽强生命,是一塘坚韧硬傲、永不磨灭的期待与向往,是潜藏在深厚苦难里的顽强意志!视觉中的无限苍茫,刻画着历史的纵深,透视着气脉的厚实、悠久。这些画面让人们相信,熬过漫漫风雪,只待春风吹来,重焕生机,必将再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丽!这一塘密密莘莘的枯荷,像一个历尽苦难曲折仍然坚强不屈、生机永存的古老民族!这一个偌大的荷塘,像一个心藏伟大梦想、期待重焕盛世荣光的泱泱大国!
大塘放歌
“大塘”系列,是这个沂蒙子弟浓厚儒家情怀的写照!是意气书生的心迹!
改革开放以来,朱全增长期在南国写生,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长期体验生活,亲眼目睹了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城乡面貌的巨大改变,见证了一个个世界奇迹的涌现。国脉由弱到强,国势由衰到盛,大国崛起,浩气激荡,撼天动地,这一切,在朱全增心中激起了一层层大波澜,萌生了一幅幅大构图,抬手出笔,自然是一派大气象。
何谓时代气息?习近平同志说“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作品的意韵与国脉国势国运相契合,就是时代气息。盛唐时代,雄视天下,也包容天下,诗文画俱呈恢宏、豪迈、激越之气,李白的诗歌就代表了一个时代,所以著名诗人余光中曾经这样描写李白:“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今天,如果也用诗性的语言来描写朱全增,是否可以说“大笔一挥,就一个中华”?
文/庄乾坤(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日照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